這幾天,2011年北京地區的職稱外語考試報名工作正在進行中。而就在一個多月前,全國中級經濟師專業職稱考試剛結束。作為很多單位制定個人工資標準的職稱考試已飽受詬病多年。一項調查顯示,半數以上的人認為職稱考試已成雞肋。職稱考試最終會如何發展?是走向終結,還是另辟一片新大陸?
現狀 逐漸淪為雞肋
考試內容與工作無交集
11月7日,北京電氣工程學校考場外,等待參加全國中級經濟師專業職稱考試的人排起了長隊。考生張琦(化名)和同事小陳兩人同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工作,參加工作剛滿4年。
張琦告訴記者,他的崗位確切來說是策劃,偏重文字,但他參加的是經濟師考試。“我在報名之前也不知道該報什么專業,單位人事部門建議我考經濟師,其實這個專業與我的工作完全沒有交集,如果不是為了工資和待遇,真不知道考來干嘛。”張琦告訴記者,“這顯然與我們的工作能力沒有直接關系。”
職稱考試規定,考生所選專業必須是與現在從事的崗位有關的資格考試。而事實上,許多人的工作內容和專業差別非常大,這使得參加職稱考試的人不得不重新再學一門新知識。
考試不為榮譽只為待遇
“職稱和工資掛鉤,在我們單位職稱每高一個級別,基本工資就能多500多元。”張琦說。記者就此也采訪了多個行業,和張琦一樣,大多數人都有類似感受:“考這個職稱,不像是為了榮譽,更像是為了待遇和晉升機會。”
記者了解到,職稱在大多數事業單位還是能派上大用場的。不同單位因職稱而上漲的工資額度不盡相同,一般每月增加200元到700元不等。一位小學老師告訴記者,教師這行特別看重級別,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是“小一”級別,而幾年之后如能評上“小高”,待遇能達到3000元以上。而在中學,教齡相同、級別不同的老師,待遇相差也較大。
除與現行工作掛鉤外,考生小王還認為,職稱會影響到退休后的工資。“我老公在一家私企工作,單位根本不認職稱,但我還是讓他去考,因為退休之后用得上。”
剛參加完考試的小陳告訴記者,光報名、復習材料費用就將近1000元了,這還不算考試來回的交通費、餐費等。據記者了解,有些人由于工作原因只能選擇報培訓班突擊,而這個費用就更多了。
弊端 滋生黑色利益鏈
發表論文需先買版面
北京某小學教師王老師這幾個月就很發愁,雖然自己的英語、計算機與專業考試都合格了,但還是不能評上“副高”。“我沒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。”原來,職稱評比標準規定,凡是參加中級以上職稱評定的,必須準備相應的材料,而這材料里就包括了至少一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的論文。
王老師告訴記者:“我每天完成教學工作后,業余時間全都用來照顧孩子,根本抽不出時間寫論文。我也曾試圖往國內幾家專業期刊投過稿,但都石沉大海。有幾家雜志社說若要刊登,需先交納版面費。”記者調查發現,像王老師這樣參與職稱評定卻因論文而頭疼的人還真不少。不久,記者接到了王老師的電話,她已經交了1000元版面費發表了自己的論文。
與王老師相比,還有很多人因為“久疏戰陣”很難再提筆流暢了。也因此,各種論文代寫代發公司“很合時宜”地誕生了。
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《門窗幕墻英才網》